原创 罗晓峰 物种日历
在一百多年前的西方世界,博物学家们口中流传着一个传说:在中国神秘的西南密林,生活着一种长相十分怪异的“黑白熊”,它们居然不以肉类为食,却嗜食竹子和鲜笋,在中国藏区、尼泊尔等地还有喇嘛称之为“竹子熊”。
大熊猫来到西方世界
为了一探究竟,各国探险家一波波来到我们川藏、秦岭的森林,希望一窥其全貌,其中最早真正见到这种怪异熊类的西方人是谭卫道(Armand David),他是一名在中国传播天主教的法国遣使会教士兼生物学家,在19世纪60年代,他被派遣到中国传教,在20年的旅居生活中,他记录了千余种中国生物,其中光是哺乳动物,就有63个当时西方学界未知的新种。在1869年发现的物种中,便有一种是今天我们的主角,也是后来代表着祖国形象的可爱国宝——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。
大熊猫的科学插图 | Wikimedia Commons
时间推到了上世纪30年代,美国探险家威廉•哈克尼斯(William Harkness)带着自己的新婚妻子,当时著名的服装设计师露丝•哈克尼斯(Ruth Harkness)来到中国,试图抓到一头活的“黑白熊”。
然而,出师未捷身先死,威廉•哈尼克斯在到达上海后不久就因食道癌离世,妻子露丝为了完成丈夫的遗愿,重新组织了科考队踏入四川密林。蜀道难,难于上青天,在经历艰难险阻后,她终于如愿得到了一只仅有两斤多重的熊猫宝宝,并给它取名为“苏琳(Su Lin)”。
露丝和苏琳 | Wikimedia Commons
黑白色的作用
从发现大熊猫、研究大熊猫,到我国科学家突破重重困难成功繁殖出大熊猫,经历了一百多年风风雨雨。但对“大熊猫为什么是黑白的”这个问题,人们还是不能达成统一意见。至少我们确定,在人类发现它们之前的漫长岁月里,大熊猫这一身黑白配肯定不是用来卖萌的。根据目前科学界的一些意见,解释熊猫黑白的假说有这样几种:
“保护色”说:熊猫的原生地经常被大雪覆盖,它的白色皮毛能很好的融入雪地,而身体及四肢黑色纹路远看就像两道树阴,这是一种伪装性极强的保护色。
大熊猫为什么是黑白的,至今都没有一个准确的答案 | Pixabay
“认脸”说:大熊猫“黑眼圈”的当然不是不好好睡觉的结果。大熊猫是一种领地性较强的哺乳动物,但不同的个体之间领地也会出现重叠,大熊猫的“黑眼圈”可以作为它们用来识别同类的手段,类似于我们人类和朋友间的面部识别。
“假眼睛”说:大熊猫的小黑耳朵按在这个大圆脑袋上,在我看来的确除了卖萌外没啥作用……但科学家认为不然。在茫茫雪山里,这些傻傻的大胖胖哼哧哼哧啃着竹子,经常会忽视周边的动静,而脑袋上的两个黑耳朵,看上去像头顶长了两个眼睛在监视对面,这可能是它们用来恐吓敌人或竞争者的大杀器。
大熊猫幼崽 | Pixabay
日历娘的小知识
日历娘:顺便一提,一些小型的猫头鹰如领鸺鹠,脑后长着两个黑斑,就像是后脑勺上也有一对眼睛,用来迷惑敌人或猎物。
大熊猫看小电影
虽然我们都听过“大熊猫是一种生存能力很弱的生物”,甚至“要不是因为人类它们已经自然灭绝了”这样的传说。其实并非如此,大熊猫只是由于特殊的生存条件外加较低的繁育效率,使得我们一度产生误解。其实,大熊猫的咬合力十分惊人,在陆地食肉目里可以排入前十名。如果计算咬合力与体型的比值,它们甚至超过了最巨大的熊类——北极熊!要知道大熊猫的圆脑袋,表示它们有很发达的颚肌,并非用来给人类带来喜感,而是咬开坚硬竹子的利器。
大熊猫的牙口可不容小视 | Pixabay
关于野外熊猫低繁殖率的问题,也是一种误解。一般母大熊猫在6岁开始繁殖,平均两年多繁殖一胎,一生大概繁殖五胎。这个数字对于阿猫阿鼠来说是有些可怜,但在熊科里也属于正常水平。母大熊猫偶然产下2-3个幼崽后,通常只能养活一个,而且经常会离开幼崽数小时进食,这就给了早期动物学家认为熊猫容易“弃婴”的错觉。中国的研究人员,还曾经犯过把野生大熊猫当成“弃婴”强行收养的错误。
可可爱爱 | Sepht / Wikimedia Commons
同时,大熊猫并不愿意过多交配。中国的科研机构,甚至还别出心裁的想出了让熊猫看同类“小电影”,以提高它们的交配频率。不过,在我们并不了解一种动物的生活方式时,它难以繁殖也是正常的事,这时说“熊猫就是娇气”就是一种过于武断的结论……在野外大熊猫拥有好几平方公里的领地,雄性大熊猫会聚集到一起互相竞争,获得佳人的芳心,而这是人工条件所不能具备的。
日历娘的小知识
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另一种动物明星——猎豹身上。母猎豹要经过多只公猎豹的追逐求偶才能繁殖,印度莫卧儿帝国的皇帝圈养过上千的猎豹,但它们都不肯生育后代。
当然,经过多年的摸索,在繁殖大熊猫上,中国取得了可观的成就。今年7月,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,官方宣布,由于我国保育得当,大熊猫已经从IUCN红色名录中的濒危(EN)下调至易危(VU)状态(其实这一调整在IUCN在16年就已经做出了)。
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繁殖的大熊猫 | RG72 / Wikimedia Commons
在此再说一个大熊猫的花絮:其实大熊猫有两个亚种,除了相对常见的四川大熊猫之外,还有一个较为少见的秦岭大熊猫亚种。后者大约在野外仅有200多头,它们脸更圆,鼻梁更短,更憨态可掬。世界上唯一一只圈养的咖啡色熊猫“七仔”便是秦岭大熊猫。
黑白熊西渡
回到本文开头,那只被露丝•哈尼克斯捕获的幼年熊猫苏琳,运出国并非易事。露丝百般托人,才说动了当时的南京国民政府以“奇怪哈巴狗”的名义报关,把苏琳送到了美国,并饲养在芝加哥的布鲁克菲尔德动物园。苏琳的出现,几乎成了二十世纪动物展览最不可思议的一幕。短短三个月,居然史无前例的创造了高达325000人的游客流量!露丝也被称为“熊猫夫人”。不过,出于巨大的商业利益,西方掀起了巨大的“抓熊猫热”,露丝为此后悔不已。
虽然动物园对苏琳呵护有加,但终究抵不过命运之神,以及当时对大熊猫的不了解。就在两年后的1938年,苏琳去世了,对它的死众说纷纭,有人说是死于肺炎,也有一说是死于误食异物。虽然只经历了短暂两年生活,但苏琳的确为西方世界了解熊猫、了解中国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。此后,苏琳被制成了标本,安置在芝加哥的菲尔德自然博物馆。
苏琳的标本安置在菲尔德自然博物馆 | Zagalejo / Wikimedia Commons
也许,在苏琳的时代,西方人眼中所见的,除了大熊猫本身,还有带着白人傲慢眼光俯视的,隔岸观火的“遥远神秘的东方”。但大熊猫不是殖民主义的猎奇藏品,也不是靠着卖萌挑动狂热的“动物爱豆”,它依旧是中国特有的神秘黑白熊,与中国特有的生态系统一起隐居在深山里。
原标题:《第一只出国的大熊猫,被“当成”了奇怪哈巴狗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