哈巴狗是否来自东罗马11

资料图片:唐代周昉的传世名作《簪花仕女图》上绘有两只“拂菻猧子”的图像,与今天的哈巴狗有比较明显的区别。哈巴

 

资料图片:唐代周昉的传世名作《簪花仕女图》上绘有两只“拂菻猧子”的图像,与今天的哈巴有比较明显的区别。

哈巴狗,又叫京巴,向来被认为是中国独有的犬种。

哈巴狗自唐代(公元8世纪)起出现在中国史籍上,称为“猧子”,宋代时称为罗红犬或罗江犬,元代称为金丝犬,明清两代多称为牡丹犬。

古代哈巴狗为皇家专宠,平民不得豢养,故外界对其了解不多,直到1900年,八国联军攻入北京,英军的哈特·邓恩上校从紫禁城带出5只哈巴狗,此犬种始走向世界,定名为“北京狗”。

陈寅恪先生曾称:“《太真外传》有康国猧子之记载,即今外人所谓北京狗,吾国人则呼之为哈吧狗。”康国是古代中亚月氏(音如肉汁)人建立的一个国家,在昭武九国中最大,长期依附于唐朝。康国是丝绸之路上重要的中转站,所谓“康国猧子”,即“拂菻(音林)狗”,本出自拂菻国,一般认为,拂菻国即东罗马。由是观之,哈巴狗竟是来自欧洲的“移民”。

然而,陈寅恪先生并未提供论据,从现有材料看,哈巴狗究竟来自哪里,尚难定论。

谁最早驯化了狗

狗是人类最早驯化的动物。

据DNA研究,狗和狼分化于13.5万年前,而狗被驯养,最多在4万年前,这意味着,当人驯化狗时,它已不同于狼,在从狼到狗的演化中,人类并无作为。但此研究仍存争议,因解释不了为何家狗DNA如此单调,一些学者认为,可能早在10万年前,人类已着手将狼驯化成狗。

野生动物被驯化后,因食物改善,颌骨会退化,牙床变短,致牙齿彼此挤压变形,这是判断家狗的重要依据。从目前出土的骨殖看,家狗出现在约1.5万年左右,但最早的驯化地在哪里,尚存争议,主要有四种说法,即:欧洲说、东亚说、多源说和中东说。

欧洲说的根据是来自比利时戈耶洞穴中发现的史前犬类头骨,距今3.17万年,与狼相比,其鼻子更短、更宽,头盖骨亦更宽,可能已经驯化。此外在德国,发现了距今1.4万年的人狗合葬墓。

东亚说的根据是,全球不同品种的狗的DNA高度近似,皆近于中型亚洲灰狼,可能来自中亚,但中国最早家犬化石发现自河姆渡等遗址,距今仅8000年。

多源说的依据是,非洲一些偏僻地区的土种狗竟有中国特产犬种的基因。

中东说的依据是,与狼相比,狗产生了可消化淀粉类食物的基因,这说明它已适应了农耕生活,而中东是人类农业的发祥地,考虑到牛、绵羊、山羊等家畜均最早驯化于此,目前接受中东说的学者最多。

从食物混成了宠物

人类驯狗初期可能是为了食用。科学家从9400年前美洲人类粪便中发现了狗的部分右枕骨,据骨片大小,推断当时狗的体重约11.3—13.6公斤。

在古代中国文献中,食狗记录亦多,商代甲骨文中有“丁巳卜,又燎于父丁百犬、百豭(音家,意为公猪)、卯百牛”的纪录。在古人看来,用狗祭祀(称为献)可表虔诚。而“献”的繁体字为“獻”,即左边为炊具,右边为犬。

春秋时,齐景公的猎狗死了,准备将其厚葬,晏婴力谏,齐景公便“趣庖治狗,以会朝属”。《国语》记载,越王勾践为鼓励多生,曾颁布规定“生丈夫,二壶酒,一犬;生女子,二壶酒,一豚”。

以狗为食,因与其他肉用动物比,狗的成长周期短,则繁殖后代较快,易培育出优质品种,且狗被驯养时,正值第四纪大冰期刚结束,可供肉食的动物较少。

狗的产肉效率较低,在现代养殖业中,鸡的全程料肉比(即投料与肉的比率)约为2:1,猪为2.5:1,狗则为3:1至4:1。

综合评估,六畜中猪、牛、鸡的养殖效率最高,羊居中,狗最低。此外,狗肉炎症因子高,多食易“上火”,故渐渐远离餐桌。

脱离肉用,狗转为猎犬、看护犬、工作犬、宠物等。单比嗅觉,狗未必强于猪,但猪在理解主人意图方面明显逊色,这应是人与狗交流更多、与猪交流较少造成的结果。

拂菻国究竟在哪儿仍是谜

资料图片: 清代的《寿宴图》,展现了古代大家族内院生活,并无“北京狗”踪迹,可见此时“北京狗”尚为皇家御用,民间不得豢养。

吕后死于狂犬病

狗成了宠物,但狗并不安全,它可将50余种疾病传染给人,其中最可怕的是狂犬病。

在4100多年前的两河流域文献中便提到狂犬病,那是5篇咒语,以对抗三种毒物——蛇、蝎子和疯狗。作者认为,疯狗嘴中有一种“精液”,可通过伤口进入人体,成长为患者身体中的“(狂犬)子孙”,导致病人有“脸部的疯态和双唇的恐惧”,最终痛苦而死。

据《左传》记载,襄公十七年(公元前556年)“十一月,甲午,国人逐瘈(音志,疯狗)狗入华臣氏,国人从之。华臣惧,遂奔陈”。讲的是宋平公欲驱逐权臣华臣,还没施行,恰好宋国人追逐狂犬,狂犬跑入华臣的家,华臣见国人蜂拥而至,以为要杀自己,吓得跑到陈国去了。

晋代葛洪在《肘后备急方》中说:“凡猘(音制,疯狗)犬咬人,七日一发,过三七日(即21天)不发,则脱也,要过百日乃为大免耳。” 狂犬病潜伏期一般为20天到90天,平均潜伏期为61天,葛洪的观察较准确。

在史上狂犬病的罹难者中,最有名的当推吕后。《史记》中说:“吕后祓,还过轵道,见物如苍犬,据高后掖(通腋),忽弗复见。卜之,云赵王如意为祟。高后遂病……辛已(前180年),高后崩。”

吕后为了篡权,曾毒死刘邦的幼子赵王如意,司马迁认为是如意作祟杀死吕后,但“苍犬”不叫而噬,正是狂犬的特征。

唐代之前皇帝爱猛狗

中国最早的宫廷狗或可追溯至三皇五帝时代,据传说,帝喾(黄帝的曾孙,尧的父亲)养了一条名为盘瓠(音互)的狗,“其毛五彩”,曾平犬戎之乱。

《淮南子》中说,商纣王囚周文王时,“散宜生(周文王的臣子)乃以千金求天下之珍怪,得青犴(音憨)以献于纣”,文王因此被释。犴本意驼鹿,给狗起此名,或言其大且善奔,汉代高诱说它:“胡犬也,似狐而小,黑喙善守。”

《穆天子传》中则说:“天子之狗,走百里执虎豹。”

可见,中国早期宫廷犬多是猎犬,以獒为尊,所谓“犬四尺为獒”,古尺长度不一,但依此标准,肩高至少要达到92厘米(亦有学者认为四尺是指长度),无怪古人称其为“体大如驴”。

至少在汉代,大型犬仍为皇家首选,汉武帝建“犬台宫”,专饲斗犬。南北朝时,北齐皇帝封一只波斯狗为“逍遥郡君”,当时的波斯狗也是大型犬,身上有斑点,据说能食人,与后来的波斯狗不同。

虽《逸周书》中说南方各国曾“短狗为献”, 但在唐代前,与宠物狗相关的记载甚少,直到“拂菻狗”出现。

《旧唐书·高昌传》中载:“(高昌国)又献雌雄狗各一,高六寸,长尺余,性甚慧,能曳马衔烛,云本出拂菻国。中国有拂菻狗,自此始也。”

名画《簪花仕女图》上便绘有拂菻狗,与今天的哈巴狗确有几分相像。

拂菻国并非法兰西

学界基本同意拂菻指东罗马(即拜占庭帝国),但为何称作拂菻,向有争议。

一般认为,拂菻即后来的佛郎机,今称为法兰西。张星烺先生曾说,公元3世纪时法兰克王朝曾占据欧洲大半领土,“诸小族震于法兰克人之兵威”,后“隋唐之交,西亚北部游牧民族屡向西迁徙”,皆自称法兰西人,但中国史籍最早提到拂菻之名是公元31 3年,此时法兰西尚未走上历史。

著名汉学家沙畹认为,当时东罗马人对其都城君士坦丁堡省称为polin,拂菻是其音译,但白库吉先生质疑道,polin只是东罗马人内部的称呼,遇见外人,自然要说全称,且君士坦丁堡330年才定名。

白鸟库吉认为,东罗马人自视为罗马人的继承者,故自称为Rum,此称先转成亚美尼亚语的Hrom,又转为伊朗帕列维语的Hrm,再转为粟特语的Frm,最后转成汉语的拂菻。

此说较严谨,与大部分史料相契合。

然而,《宋史·拂菻国传》中,却称该国“北至海,皆四十程。西至海三十程。东自西大食及于阗、回纥、青唐,至抵中国。历代未尝朝至”。

从地图看,北面、西面临海的应是中东,而非东罗马。作者称拂菻国“土屋无瓦”,盛产“牛、羊、马、独峰驼”,且王“服红黄衣,以金线织丝布缠头”,令人备感惶惑。

拂菻国曾三次向宋朝遣使,或许是当时中东的塞尔柱国家为了与中原通商,特冒名顶替而已。

马耳他犬不像哈巴狗

唐代中国与东罗马往来密切,国内先后出土50多枚东罗马金币,且有唐人的仿制赝品,拂菻狗传入中国,具备可能性。

拂菻国本是东罗马宫廷狗,东罗马灭亡后,此狗传至马耳他,15世纪时又传入法国,被称为马耳他犬,传说马耳他犬与京巴极为相像。其实,马耳他犬更似西施犬,只是通体纯白,无杂色。西施犬也曾是宫廷犬,原产地是西藏

真正的“北京狗”以黄色为尊,除了邓恩带回英国的5只外,1906年,美国总统罗斯福的女儿爱丽丝·罗斯福访问亚太,慈禧太后赠予她和银行家摩根各一只,“北京狗”得以在美洲传播,如今哈巴狗已不稀罕,但纯种仍难得一见。

纯种“北京狗”鼻子比嘴短,向下凹进去,且呈黑色,胸前有狮子般围毛,全身毛很长,尾巴呈花朵状,眼睛略大,发深红色光,酷似狮子,此外前腿弯曲,跑动较慢。

慈禧太后去世后,依例将她晚年最喜爱的狮子狗“牡丹”殉葬,传说宋太宗死后,也曾让其宠爱的狮子狗“桃花”殉葬,“桃花”一到皇陵入口处,便因悲伤过度而死,但传说“牡丹”半道被一名太监拐走,并卖到民间,未能陪伴慈禧西去。

“拂菻狗”在历代绘画中不罕见,但一般为尖嘴,毛发较短,与哈巴狗迥异。这有两种可能,一是历代培育优选,使其面貌发生改变,二是两者本无关系,被讹传为同种。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《中国家庭报》由国家卫生计生委人口文化发展中心主管主办,微医集团协办。中国家庭报微信平台将围绕家庭健康、和谐,提供权威、实用、热点资讯内容,扫描下方二维码,一键添加您贴心的家庭生活顾问!

郑重声明: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,仅作为参考,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,请联系我们处理!

为您推荐